拂晓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前线、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绽放的一朵文艺鲜花,而精心培养这朵鲜花的园丁,就是当时新四军第四师的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1938年4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从豫东东进深入敌后,沿途行军休息时,常常写标语,教育部队、宣传群众,做些鼓舞士气的工作。同年11月,部队在鹿邑县转楼村住下时,来了一批13到16岁左右的男孩,他们都是杞县大同中学的学生,能说会唱,抗日热情很高,要求集体参军。经部队研究决定,欢迎他们入伍,并以这批学生和有文艺特长的战士为骨干,成立拂晓剧团。剧团成立后,彭雪枫师长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求:“你们要多编排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活报剧,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的道理,同时又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这样既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也教育了人民群众。”
拂晓剧团演出的第一个活报剧就是《打鬼子》,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狂妄的日本兵,残酷地枪杀了中国百姓,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游击队得知此事后,迅速抓捕了这两个罪大恶极的日本兵。演出结束后,观众群情激昂,许多热血青年当即踊跃报名参军。首演一炮打响后,一发不可收拾,剧团又先后编演了《保卫麦收》《军民一家亲》《参加新四军去》等一批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新剧目。彭雪枫一直关注着剧团的成长,他经常观看剧团演出,还对剧团成员们说:“你们的演出一定要让群众看得懂,要适合群众的要求,最好还能激起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79年至1983年,省委、省政府用了4年时间在全省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废除了农村“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984年,全省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获得了较大增产,粮食总产量从1979年的160亿斤增加到201亿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解决了大多数农民吃饭问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农村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在城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云南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6年至2009年,省委、省政府又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张自忠是从山东临清唐园村走出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他年少时弃学从戎,自1914年至1940年的20多年里,多次临危受命,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以身殉国,为后世所敬仰。
1914年,张自忠投笔从戎,投奔奉天省新民县新民屯陆军20师39旅87团团长车震。车震欣赏张自忠不怕吃苦、意志坚韧,且有同乡之谊,1917年9月把他介绍给冯玉祥。张自忠颇受冯玉祥赏识,1921年升任冯玉祥卫队团第3营营长,1924年升任学兵团团长,1925年1月升任第15混成旅旅长。
1927年,冯玉祥率西北军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升任第28师师长兼第2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无论练兵还是做事,他都非常勤奋认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被改编成第29军,张自忠任38师师长,承担长城防务。1933年日军进逼长城一线,他任喜峰口第29军前线总指挥,奋勇击退日军,守住了阵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张自忠先后任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他一战淝水,再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所向披靡。1938年3月,日军进犯台儿庄,张自忠奉命率第59军增援,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间。
张自忠曾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1950年9月云南民族观礼团去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云南民族观礼团共有53人,其中普洱区(含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代表36名。9月30日晚,在国庆宴会上,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来看望我们,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召存信同志,你在解放西双版纳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我知道了,你很年轻嘛,希望你跟着共产党走,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边疆”。当时我情不自禁地想:我做了这么一点点工作,毛主席、党中央就知道了!我因为激动而有些紧张,用略带结巴的口音回答:“毛主席,我一定遵照您的教导把西双版纳建设好!”
1951年1月1日,会议的最后一天,按照佤族的习俗仪式,地委、专署举行了3000余人的民族团结剽牛盟誓大会,兄弟民族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签名活动,誓词是这样的:“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