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二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索中国实际问题,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探究近代中国国运变动的原因,得出两个重大发现:一是发现“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全由于欧洲现代工业勃兴,形成帝国主义,而以其经济势力压迫吾产业落后之国家,用种种不平等条约束制吾法权、税权之独立与自主,而吾之国民经济,遂以江河日下之势而趋于破产”。二是发现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国除了用革命手段废除中外间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中国在国际上的“自由平等之位置”外,还必须采用社会主义。这使得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命运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科学认识,知道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复兴的伟大事业必将成功!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并用其解释和指导中国历史进程,“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廉洁从政,克己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处处表现于点点滴滴的平凡生活之中的政治品质。邓颖超无疑是具有这种政治品质的典型代表,她位高而不自居,一生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1980年6月,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同志,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赴法国进行友好访问。代表团出访途中,往返均经停乌鲁木齐。出访前,邓颖超在北京时就反复要求:不坐专机,要买票乘民航班机,不要派很多人到机场迎送。同时,邓颖超还多次嘱咐国内有关部门要简化“礼宾”,节约开支。当她在北京得知,新疆接待部门考虑到她年届77岁高龄,已安排了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接送她后,她立即告知新疆方面说:“我不坐小轿车,要同大家一起乘大车。”就这样,当飞机抵达乌鲁木齐机场,由邓颖超率领的中国人大代表团一行18人以及同机的中外几十名乘客纷纷走下飞机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机场上既没有众多的接待人员,也没有庞大的群众队伍热烈欢迎的场面,停机坪上只有几辆排列整齐的面包车。如此简洁的礼仪场面,使得人们无法想象来的竟是一个国家级最高立法机关的国际出访代表团。下机以后,邓颖超和大家一起坐上面包车进城。在车上,她高高兴兴地对前来迎接代表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说:“你看,坐面包车不是很好吗?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又节约了开支。
他是西南边陲云南省的一名边防战士。1997年8月,他在抓捕毒贩时为保护协助办案的群众,与多名手持凶器的毒贩英勇搏斗。在身中十多刀的情况下,他依然紧紧抱住毒贩不放,最终壮烈牺牲。这一年,尹铭志只有20岁。
尹铭志,1976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一个基层干部家庭。虽然是汉族,但土生土长于民族地区的他会说傣语、景颇语和缅语。从小,尹铭志就目睹过不少毒品令人家破人亡的例子,也因此对毒品深恶痛绝。1994年,高中毕业的尹铭志主动应征入伍。在原德宏公安边防支队(现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章凤边防工作站,尹铭志发扬吃苦耐劳的品质,努力训练加强自己的本领。因为成绩突出,他曾6次受到嘉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优秀士兵”,并以义务兵的身份被提为副班长。
1997年8月2日,距离尹铭志退伍还有4个月。这一天,站里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有人在缅甸买了一批毒品,准备伺机偷运入境。专案组随后成立并开展案件侦办工作。经过对案情仔细分析研判,专案组制定出了侦破方案,但方案里需要一个关键人物——“接货人”。这个深入虎穴的人要胆大心细、本领过硬、头脑灵活,经反复斟酌挑选,尹铭志光荣地承担了这个任务。
当天傍晚,尹铭志和战友们到达陇川县章凤镇拉影村,他化装成了“接货人”,战友们则在暗处设伏。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守候,夜里11点多,一名毒贩出现了,尹铭志示意协助办案的群众做好准备,自己只身上前。但狡猾的毒贩突然拒绝在车上交易,要求先点钱。尹铭志镇定地把钱递给对方,毒贩确认无误后向同伙发出暗号。一会儿,一名男子背着一只袋子走来,尹铭志随即示意协助办案的群众“验货”,确定是毒品后,他向战友们发出了行动暗号。
此时,两名毒贩忽然拔出尖刀意图抢钱抢货,且远处又跑来5人,手里还拿着长刀。尹铭志与毒贩展开了殊死搏斗,看到协助办案的群众正被4名毒贩围攻,他不顾自身安危,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挥下来的长刀……
那一边,战友们正向他飞奔而来。这一边,毒贩想要逃走。左下腹被长刀刺入的尹铭志站了起来。他以惊人的毅力紧紧抱住一名毒贩,丧心病狂的毒贩继续挥舞手中的长刀……等战友们赶到时,身中十多刀的尹铭志身上的鲜血已经染红了衣服和脚下的土地,毒贩也挣脱了虚弱的他逃向境外。经抢救,尹铭志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凌晨壮烈牺牲。而这一天,是大妹尹铭霞的生日,原本说好忙完打电话祝妹妹生日快乐的尹铭志,却再也不能言语了。
尹铭志牺牲后,1997年9月,云南省公安厅为其追记一等功;1997年12月,云南公安边防总队追认其为共产党员;1998年,被公安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每年清明,尹铭志生前所在单位都要组织官兵去他的墓前祭扫,教育引导他们继承英烈遗志、传承英烈精神。
伍若兰,1903年生,湖南耒阳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红军。伍若兰读书时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受组织指派到耒阳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2月,由当时的耒阳县委书记邓宗海、刘泰等同志介绍,朱德与伍若兰结了婚。朱德诙谐地说:“你是个辣不怕(指湖南人),我是不怕辣(指四川人),咱们俩人辣到一块了。”两人结合后,共同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
1929年2月2日,红四军军部进驻到寻乌县吉潭圳下村宿营,突然遭到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突袭,一瞬间,驻地周围枪声四起,情况十分危急,眼看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伍若兰万分焦急。为了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她手持双枪,猛烈地向敌人射击,勇敢地将敌人的火力全部引向自己。朱德终于成功突围,而伍若兰由于怀有身孕,行动不便,在撤退时不幸腿部中弹,负伤被俘。
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伍若兰不为所动,她的炯炯目光如两把利剑,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休想!若要我低头,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敌人施尽一切手段,一无所获,终于对伍若兰下了毒手。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在赣州卫府里英勇就义,年仅26岁。更令人发指的是,凶残的敌人还割下伍若兰的首级,悬挂在赣州城门示众三天。
伍若兰牺牲后,朱德深感悲痛,并长久地怀念她,他曾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深情地介绍说:“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女子。”
伍若兰虽然牺牲了,但她高尚无私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形象永远印在了朱德的心灵深处,红军和井冈山的人民称赞她是“井冈山上永不凋谢的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