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数字化如何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3-26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推动社会加速变革,传统产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急需大批具有高数字素养、高适应性和高技能的人才。

    我国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为看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本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服务。按需学习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满足多层次的学习目标进阶要求,降低初次学习的畏难情绪,以智能技术有效连接资源、环境与服务,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按照数字社会的人才需求调整教学目标

    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将逐步取代人类简单的、机械性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将带来结构性失业,众多岗位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工作将由人机协同完成。

    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数字社会发展和职业生涯进阶,支持学生根据其能力、特征和兴趣调整学习目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连接最为紧密,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最为敏感,学生的学习目标转向发挥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各自的优势。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需求来看,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基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和数字工作能力,不仅能应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学习、娱乐、处理日常事务,还能熟练应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高效地开展工作;学生并不需要系统掌握某个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重点是学会人机协同工作,学会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相应地,职业院校需要以按需学习理念来细化专业学习和课程学习目标。

    遵循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和数字经济等将带来丰富的智能技术落地场景,这将对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工智能+专业”的复合型技能将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硬技能”,也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和未来发展的“铺路石”,规划、设计、执行、表达和应变等与人类情感和社会性交往密切相关的“软能力”也将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助推剂”。

    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和形态,不再传授已经或行将被智能技术和机器替代的岗位技能和知识,而是要面向新兴行业和岗位需求,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智能技术,如何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例如,智能制造专业学生要学会如何对人工智能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保养,数字传媒专业学生要能够借助大模型对话系统、智能编辑工具快速生成文本、图像和视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知道怎么用智能工具进行消费者画像、销售数据分析、趋势预测等。

    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学习内容可利用人工智能课件工具自动生成立体化教材、短视频和游戏化课件,适应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为师生推荐丰富的、适切的数字学习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

    探索建立面向学生终身学习的服务机制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时代的巨变,学过的知识可能被快速淘汰,已有的职业技能也可能很快落后于行业的发展,职业培训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刚需”,而且越是智能技术应用得越多的行业这种需求就越发强烈。

    职业教育学生进入职场后仍然要持续面对技术更新、产业转型、业内竞争等带来的挑战,必须继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技能。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倡终身学习和终身服务,有利于破除社会上“读职业院校没希望”的迷思。

    职业院校需要探索建立一套终身学习的服务机制,为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此类服务,满足其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和社会多方协同,消除“职前—职后”的学习壁垒,整合企业、学校、社会资源开展职业培训,通过混合式学习、学分银行、职业认证等方式支持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提升。按需学习强调从机会公平拓展到终身服务,必然要求变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拓展课程服务的时空边界,也需要构建公共数字学习平台。例如,学生在职业院校中学习了某一门课程,按需学习平台支持课程提供机构终身为这门课程“质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并为曾经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及时推送更新的内容,也为学生继续学习这门课程提供支持服务,实现“永不下课的课堂”“永不过期的课程”。

    (作者:刘德建,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

    通讯地址:昆明市龙泉路408号    邮政编码:650222

    教务处电话:0871-65812726    学校办公室电话:0871-658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