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支持IPV6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临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时间:2021-06-17    作者:    文章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编辑:lixiaodan

民生改善社会稳

安居乐业心欢畅

把伟大理论与临沧实践相结合,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奔小康,酿出米酒香万里,富裕不忘党中央……”,“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成为边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边疆人民再次唱起新歌赞美新生活、感恩共产党!“十三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伟大理论与临沧实践相结合,以此解决临沧民生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办好教育斩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聚集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强化联控联保责任,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组负责、聚集适龄、精准核查”的原则控辍保学。截至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5%,超目标任务0.65个百分点;5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4.49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面积172.79万平方米;全市1127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城镇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落实国家、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政策,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1.42%,较国家85%的目标高出6.42个百分点,初步缓解“入园难”问题。

积极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农村高学历人才。依托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面向全市562个贫困村,通过采取优秀本科生正常录取一批、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生录取一批、五年制录取一批、争取免费师范生录取一批、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培养教育提升学历一批、争取562个贫困村非少数民族按预科生分数录取一批等“六个一批”的方式,为562个贫困村培养了23466名大学生,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明显转变。通过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项目,拓宽培训和引才渠道,强化师资力量,振兴教育事业。在办学理念、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无偿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协作帮扶,8县(区)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党的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临沧办好教育斩穷根,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善就业状况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把就业摆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首位。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10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5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35.4%,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0%以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93.94万人,就业规模创新高。

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转军人等8类人群创业就业。5年累计帮扶2.1万人,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5万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44.07万人。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5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6.04万人次,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6万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2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作用明显提高。深化沪滇劳务协作,共建有6个省外工作服务站,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6万人次。充分利用党的边疆惠民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边疆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

多方面协同发力

促进健康教育管理

“十三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防止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一起抓,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起上,医疗救治与健康管理教育相促进,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为全市各族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43%;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贫困退出标准;149个医疗机构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推行“一站式”结算;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持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8县(区)县级综合医院提质达标通过省级验收。截至2019年底,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5.51张,比2015年提高1.8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5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1.65人,分别比2015年提高45.3%、17.8%、243.8%。深入开展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让原来“各自为政”的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如今在临沧,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症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大大节省了群众的就医成本。目前,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1.36%,基层就诊率达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党的政策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普遍沐浴着党的民生政策的阳光,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改善居住条件

让人民群众更幸福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作为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狠抓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临沧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通过“原址拆除重建一批、改造加固除危一批、易地搬迁新建一批、保护修缮提升一批、进城定居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六个一批的方式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让全市51万户农户全部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在全省率先实现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全市乡镇(镇区)2座以上公厕和行政村1座以上公厕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1.43%;94.12%的非城关乡镇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7.65%;73.6%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和16.4%的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率达55%。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5年让2.12万名群众搬出大山,告别了绝对贫困。持续开展棚户区改造。5年累计帮助4.7万户近15万名城镇中低收入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他们的“住房梦”,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加大保障范围

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出台印发《临沧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挂牌督战方案》和《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兜准、兜住、兜牢”行动方案》,有效开展“兜底保障百日揽行动”工作,反复排查特殊困难群体,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共19.63万贫困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保障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全市5年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45.91亿元,年均有17.86万特殊困难群众获得经常性生活救助、2.85万人次获得临时救助。推动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养老待遇。

践行“两山”理念

大美临沧惹人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临沧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两山”理念,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如今,“两山论”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临沧市结合自身绿色生态优势,推出“绿色崛起,大美临沧”品牌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决定》、《临沧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2020年)》、《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等一系列文件、方案,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临沧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两山”理念

坚决打好“三大战役”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临沧在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中的重大职责,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为目标,以建设临沧“生态美”为抓手,带领临沧市各族人民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协调共生的新路。

群策群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五个领域”,突出抓好“散乱污”企业、工业污染源、施工扬尘等综合治理。目前,已累计建成联网运行机动车环保检测站16个,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116家,23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安装运行大气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设备35套。加强施工扬尘管控,对临翔主城区及周边施工工地紧盯不放,重点时段巡查监管、蹲点执法。督促重点部门、重点企业落实清洁施工“六个100%”和“六不准”等防尘降尘措施。2020年,临沧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9.5%,超省级考核目标97.9%的1.6个百分点。

用心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聚焦重点断面,集思广益改善水环境质量,澜沧江嘎旧和景临桥、罗闸河黑箐、小黑江检查站、南汀河孟定大桥5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编制完成《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临沧市水生态环境保护要点报告》、《临沧市2019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组织8县(区)印发实施《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年)》,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0年度内完成236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9.15%。

持续发力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土壤污染详查,按省级要求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加强源头预防,强化建设用地管理,组织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及时更新辖区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立临沧市污染地块名录。与此同时,还颁布实施《临沧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临沧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试行)》、《临沧市水土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坚决有力开展环境执法监管,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为保护和改善临沧生态,建设美丽临沧提供政策保障。

当前,临沧市主城区空气质量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14个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90平方公里、新造林50.9万亩。“美丽县城”、“美丽公路”、“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已建成“美丽公路”1596公里,凤庆县凤习线被评为“2019年全国美丽乡村路”。“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成鲜花盛开的村庄160个,15个行政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坚持“两山”理念,临沧主动当好践行者、排头兵。

发展绿色经济

下好“三手棋”

“两山”理念从本质上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如何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绿色经济,临沧市主要下好了“三手棋”。

美丽乡村助推旅游发展。临沧市有许多乡村,起初都存在以破坏原有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的问题。自学习贯彻“两山”理念后,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关停破坏生态环境的工厂和企业,发挥临沧当地绿色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美丽乡村、旅游乡村。临沧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几乎涵盖了从亚热带到寒带的所有自然生态,森林覆盖率68.78%,年均气温为18.5℃,湿度75%,基准人体舒适度5级天数在210天以上,是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养胃、洗肺、好睡”的好地方,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国土学会命名为中国“恒春之都”,是全国少有的避暑避寒双宜的城市。同时,有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边境文化。临沧市委、市政府抓住全国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全国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等重大机遇,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启动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村102个,建设沿边小康旅游村8个;规划打造大农业庄园集群8个、茶旅园区4个、田园综合体12个、农业特色庄园33个。

生态搬迁助推可持续发展。随着临沧茶叶在国内外声名鹊起,茶叶价格随之飞涨,部分村民开始毁林种茶。这一做法不仅导致茶叶品质降低、茶农收入下降,而且对古茶园的生态体系造成严重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临沧市委、市政府采取了生态搬迁的方法,即通过生态搬迁减轻人们对古茶园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古茶园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从而使当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临沧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房屋征收、搬迁安置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同时,相关部门多级联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体系,实现古茶资源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临沧茶叶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生态搬迁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保障了农民利益,对临沧优质古茶资源起到永续发展保障作用。

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发展。临沧是全省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蔗糖产业已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人民群众解决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蔗糖产业是第一支柱产业。既要实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就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临沧市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过度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对甘蔗产业实施“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新技术。在甘蔗种植中,采用可降解地膜、生态有机肥,以蔗叶、蔗梢生产畜牧青贮饲料,闭合蔗糖全产业链。有效开发利用废渣、废液、废气,使之“变废为宝”,现已形成“糖、酒、纸、饲、肥、药、化妆品”7大类34个产品产业链。通过推进“甘蔗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有效解决甘蔗种植小、散、弱等问题。同时,启动标准厂房、供水、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工程建设,避免了糖厂开榨,臭气难散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